读《人性的枷锁》,忽有所感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我仿佛被自己体内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控制着,躁动不安。那让内心着魔的力量似乎是追求享乐的欲望,而躁动只是在寻找一个出口,企图能就此逃离现实世界的压抑和侵蚀。有人说过对享乐的追求是促使人类盲目前行的唯一动力,但也正是这种放肆的欲望剥夺了多少快乐。我们像被大风裹挟着,无可奈何,四处缥缈,不知道这阵风从哪而来,也不知道它要带我到何处。

文字成了我精神的避难所,我蜷缩在其中,躲避着外面的狂风暴雨。每当我感到自己的精神虚弱不堪的时候,他都能在我的血管中注入熊熊烈火,赋予我力量和勇气,去对抗汹涌而至的浪潮,帮助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我。

阅读总能带给我独特的精神体验。当天气好的时候,半躺在窗户旁边的沙发上,伴着舒伯特或者巴赫的音乐,沉浸在文字创造的世界中,进入一种”忘我“的精神状态。随着书本上的文字,我将跨越时空的束缚,进入作者笔下的瑰丽世界:莱茵河两岸的美丽风景;巴黎夜晚的纸醉金迷;维多利亚时代的暗潮涌动,德国乡村的田园风光,如画卷般缓缓在我眼前展开。我紧随着主人公的步伐,经历着他的波澜起伏,爱恨情仇;或为他的命运无常哀叹,或为他的修成正果欢喜,或为他的堕落而惋惜,或为他的奋起而鼓舞。自我的意识逐渐被书中奔涌而来的情感所融化,沉睡已久的感性会被再次唤醒,变得一尘不染,浸润在文字的芬芳香气之中。我从未对文字之美有如此精妙的感受。

有时候觉得累了,把书放在膝盖上,凝视着窗外的景色神游物外,感受时间如流水般从指间划过。时空在此刻凝固,一个由文字和音乐组成的独立王国就此诞生,而我的思绪是王国中的唯一主宰;他挣脱了肉体和灵魂的枷锁,在这渺小而又无垠的世界中自由翱翔。此情此景,恰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: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食。

不同于阅读时的忘记自我,感受一切,写作需要是忘记外物,感受自我。感性是写作最好的催化剂。当内心澎湃的情感如奔流一般倾泻,支配着身体的每一处角落,我所需要的就是忘记一切,让这股洪流肆意地从身体中喷涌而出,化为笔下流畅美妙的文字。此刻,灵魂在无边的旷野上肆意的奔跑,不知疲倦,也无所谓终点,唯一的目的就是将蕴藏在生命中的那股浩大的力挥洒出来,直至筋疲力尽。

但感性总是那么不可捉摸,他犹如潮水般涨涨落落,有时一个不经意的瞬间,竟能让我情难自己;有时也会因为一个偶然,消失的无影无踪。如果将精神比作一座天平,那么感性的那一边总是起起伏伏,而理性的一边却稳如磐石。当感性干涸时,写作似乎又成了一种酷刑,脑海中似有千般思想,万般情绪,却不知如何落笔,最终搜肠刮肚,落到纸上的文字如风干了的面包般难以下咽。那字里行间充满了理性的精确,逻辑的论述,如公式一般标准,如干枯的树枝一般无力。每当这时,我就会想起《约翰·克里斯多夫》中关于激情和创作的文字:

当心点吧。你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了。瞧瞧从山上奔腾而下的激流吧,今天溢满,明天也许就干涸了。一个艺术家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才华,而不该随处浪费。合理地分配使用你的力量吧。强迫自己养成习惯,在规定时间妥善安排日常工作。习惯之于艺术家,就像军姿和步伐之于打仗的人一样重要。处于精神危机时,习惯好比一副铠甲,免使灵魂崩溃。我本人是很有体会的!我之所以还没死掉,是习惯拯救了我。

笔下的文字成了我内心的一面镜子,它无比清晰的映出了我的喜怒哀乐,挣扎困顿。有时是为了发泄,有时是为了纪念,有时是为了回忆,有时也是为了忘却。他们是我内心最真实的写照,也是我最忠实的伙伴,他们就这么静静的陪着我。